白岩松:妇产科行业守卫着生命的起跑线

2019-11-15 海扶医疗

 导语:白岩松:“过去“疼”是做母亲的义务,现在“不疼”是做母亲的权利!”

  2019年11月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十四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在珠海召开,主题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大会邀请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精彩的演讲《健康中国的意义和基础》。

  白岩松作为卫健委“健康知识宣传员”认为,妇产科的行业是生命的一条起跑线,关联着整个生命的过程,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沈铿教授提出的“治病为本转变为治人为本”和我们国家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战略的大理念是一致的。

  妇产科行业关联整个生命过程,是生命的起跑线

  未来中国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新生儿数量减少。截止到2018年,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5亿,且以每年800到900万的数量在增长,然而每天新生儿数量断崖式下降200万。

  我们的医生所面临的困境就是整个社会买得起棺材买不起药,非要等到出了问题再推到医生面前。目前尽管新生儿缺陷所导致的死亡率大范围下降,但是新生儿缺陷的发生率却没有下降,甚至局部还有升高,这里面做大的问题是没有强制婚检,有的大城市婚检率从百分之九十多下降到个位数字。

  白岩松谈到曾出过一本书叫《痛并快乐着》。曾用这本书打一个过程——答案是生孩子。他认为:过去我们以为“疼”是做母亲的义务,现在才知道“不疼”也是做母亲的权利。过去我们重视结果:母子平安就可以了,现在我们也开始关注过程,这就是一个全程健康的概念。

  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在十五项重大行动当中,起码有四项与妇产科紧密相关:第一项,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第二项,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包括婴儿死亡率,未来22年到30年的中长期目标;第三项,癌症防治行动,到2022年我们总体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必须达到43%,到2030年要达到46.6%,越来越多的癌症将由一个对公众来说像判了死刑一样的病症向慢性病的方向转变,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第四项,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这是心理健康首次写入到健康中国的行动中,涉及到妇产过程的精神健康,比如说产后抑郁等等。

  中国1949年之前的婴儿死亡率是200‰,现在降到2018年的6‰,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相当于中国人多活了一辈子还多。妇产科医生为代表的医生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所做的贡献。可见妇产科的行当就是生命的一条起跑线,关联着整个生命的过程。

  从治病为本,转变成治人为本,这意味着什么?

  “治病为本转变为治人为本”,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和服务态度,若能使病人精神舒畅、调动病员自身的积极性且克服消极被动接受治疗局面,有乐观情绪,坚定信心和安全感,活跃抗病机能,促进疾病的痊愈。

  到底“治病为本转变为治人为本”意味着哪些转变?白岩松分享了他的观点。

  1.治病为本转变为治人为本,意味着医生要从对疾病的了解转变成对人的了解。

  我们现代医学教育是否能跟得上这种转变,现代医学教育是否完善?是否还有很多的不足?治病为本转向治人为本的时候,其实和很多行业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现在很多人比较注重实用,不太注重基础,然而以人为本,就是在呼吁医学领域在关注实际学科建设和发展、专业越来越精细化的基础上,由对疾病的了解转变为对人的了解。

  2.以治病为本转向以人为本,需要对疾病有全新的认识。

  治病为本,医生只是看到了具体的疾病病情。然而一个人患病往往是具体的病和心理相结合,很多医生治病过程中是否能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病和具体的病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妇产科医学,我们关注的孕育生长,但是对怀孕前的焦虑、怀孕中的担心、情绪起伏和产后的抑郁贯穿整个孕期的过程,这是具体而复杂的过程。

  3.沟通能力在治人为本过程中极为重要。

  现在我们医疗的道路上,诊疗过程中还是由医生说了算,风险较大。实际上目前国际上有一个概念,在诊疗的过程中需要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做决策。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能否和患者友好的沟通?能否不让患者产生误判?未来患者心理研究将是以人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不了解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很难完成以人为本这个关键点。

  4.预防为主是以人为本的关键。

  以人为本替代治病为本,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医生的职责其实是延伸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是中国医学历史中的经典故事,阐述了“大医治未病”的道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了小病快治、不转化为慢病、得了慢病也能有效的控制,带病健康生活。”这样的理念是和“健康中国行动”紧密相关,因此,预防为主是以人为本关键。

  5.以人为本还意味着医疗机器只能是医生的助手,日新月异的技术只能当做是医生的助理。

  现代医疗,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医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大数据从不代表个体,不能解决个体的问题。我们期待新技术快速的进步,但是又不知道医生永远无法替代,技术可以辅助医生确诊,但是治疗还是医生的身份,因为坐在医生面前的鲜活的个体。

  6.以人为本需要有抚慰能力。

  药到病除,刀到病除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严仁英教授当初跟着林巧稚教授查房时发现,原本哀声遍地的病房,林大夫进去后,和患者亲切沟通交谈,随后整个病房的气氛完全发生了改变,让人开始感觉到温暖而不是寒冷。每一个好大夫背后都有专业的抚慰能力,这种抚慰能力,应该是好医生的标配。

  7.医学与人文密不可分。

  人文是医学之内的一部分,医生包含着科学、人文、自然、心理以及社会等形成的综合学科。

  白岩松认为“健康中国行动”战略中排在首位的转变,就是以治病向防病为中心的转变。

 

  文章信息来源: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十四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白岩松演讲《健康中国的意义和基础》

相关内容

重庆健康产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做强海扶刀®等标志性品牌产品成果

重庆健康产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做强海扶刀®等标志性品牌产品成果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155号,以下简称《规划》)。

祝贺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装机首年手术量创全球第一

祝贺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装机首年手术量创全球第一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于2020年12月引进全新一代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JC200D1),建立海扶®微无创治疗中心,装机首年完成551台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创全球第一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已成功完成超7000例子宫、良恶性疾病的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已成功完成超7000例子宫、良恶性疾病的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截至2021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已成功完成超7000例子宫良恶性疾病的聚焦超声消融治疗,造福了省内外无数广大妇女患者。

感知海扶,领跑超声无创

感知海扶,领跑超声无创
2021年10月22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重庆大学承办的“感知中国—智造重庆”主题文化实践活动代表团一行,来自巴基斯坦、也门、埃塞俄比亚、玻利维亚等20个国家的39名留学生们走进海扶医疗感受聚焦超声治疗领域的神奇。

王智彪教授获2021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

王智彪教授获2021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
6月29日上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推动重庆市“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走深走实,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重庆市科技英才庆建党百年华诞报告会暨2021 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在重庆科技馆举行。